120亿元化合物半导体基地项目正在加速崛起!

作者 | 发布日期 2025 年 02 月 19 日 10:29 | 分类 光电 , 射频 , 碳化硅SiC

据长江日报消息,近日,先导化合物半导体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四座生产厂房中,两座已封顶,另两座正加紧浇筑。

source:先导科技集团

消息称,该项目位于高新六路以南、光谷五路以东,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共19栋建筑,包括研发中心、生产调度中心、办公大楼等,整个项目力争2025年年底实现投产运营。未来,半导体衬底、外延材料就将自这4座生产厂房下线,有力补强光谷光通信及激光产业供应链。

此次封顶的4栋生产厂房将承担核心材料制造,具体来看:

M1厂房►  砷化镓衬底生产线(应用于5G射频芯片)
M2厂房►  磷化铟衬底生产线(光通信激光器核心材料)
M3厂房►  可调谐激光器量产线
M4厂房►  锗片生产基地(红外探测器关键材料)

资料显示,先导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全球稀散金属龙头企业。2024年3月,该项目落户光谷,投资120亿元建设高端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及芯片产业化基地项目。项目投产后具备砷化镓衬底、磷化铟衬底、锗片、可调谐激光器及其他产品等生产能力。

“这相当于在光谷建造了一个‘化合物半导体超市’。”项目总工程师李明透露,项目达产后可年产8英寸衬底材料50万片,满足全球15%的高端需求。

化合物半导体呈现多元化态势化合物半导体被视为“后摩尔时代”的战略材料。行业数据显示,我国砷化镓衬底进口依存度仍高达83%,磷化铟更是超过90%。

化合物半导体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与关键变革的重要节点。从市场规模来看,随着5G通信、光通信、汽车电子、消费电子等众多领域对高性能半导体材料需求的持续攀升,化合物半导体市场呈现出增长态势。业界预测,未来几年全球化合物半导体市场规模有望保持两位数的年增长率,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在技术创新层面,各国科研团队与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致力于攻克技术难题。在材料生长工艺上,分子束外延(MBE)和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等先进技术持续优化,能够生长出更高质量、更大尺寸的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为后续芯片制造奠定坚实基础。在芯片设计与制造工艺方面,也取得了诸多突破,例如新型器件结构的研发,有效提升了化合物半导体芯片的性能与集成度。

竞争格局呈现多元化态势。国际上,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凭借长期积累的技术、品牌和市场优势,在高端产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美国的Wolfspeed在碳化硅(SiC)领域技术领先,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工业电源等对功率器件要求严苛的高端领域,为提升系统效率与可靠性发挥着关键作用。

博通有限公司在砷化镓(GaAs)等化合物半导体产品方面技术成熟,产品在5G通信、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例如其生产的射频芯片为众多通信设备提供了稳定高效的信号处理能力。

同时,韩国的三星、LG等企业依托自身在半导体领域的深厚积淀与大规模生产能力,积极布局化合物半导体业务,在中低端市场通过成本控制与产能优势具备较强竞争力。

随着中国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企业自身的努力,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

source:稳懋半导体

稳懋半导体等企业专注于化合物半导体代工领域,凭借丰富的代工经验与较高的生产效率,在全球化合物半导体代工市场占据重要份额,为全球众多设计公司提供生产制造服务。

而上述提到的先导科技集团在光谷投资建设的120亿元化合物半导体基地,更是国内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缩影。

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涉足化合物半导体领域,在部分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但整体而言,国内企业在技术研发实力、高端人才储备以及产业生态完善程度等方面,与国际领先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

从应用领域拓展来看,除了传统的通信、电子领域,化合物半导体在新能源汽车的功率器件、光伏的高效逆变器、医疗的高灵敏度探测器等新兴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业界表示,可预见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逐步降低,化合物半导体将在更多领域大放异彩,成为推动全球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集邦化合物半导体南清整理)

更多SiC和GaN的市场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账号:集邦化合物半导体。